
明清時期的喪葬禮儀習俗720-慈恩園骨灰堂
在傳統(tǒng)社會禮俗中,喪葬禮俗受到高度重視。喪葬程序十分煩瑣,并且較少變異,。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人們期望簡化喪葬儀節(jié),。朱熹《家禮》對此已有節(jié)略,,明代丘浚在朱子的基礎(chǔ)上進一步將儀禮簡易,“竊取文公家禮本注,,約為儀節(jié),,而易以淺近之言,使人易曉而可行,,將以均諸窮鄉(xiāng)淺學之士,。”明清地方社會士紳所遵《家禮》大概是這樣的通俗本,。清代影響最大的禮書要算成履中的《家禮帖式》,以及后來陳鳴盛的《家禮帖式集成》,,是清代民間禮儀的真正參考書,。當然,禮書對民間喪禮的影響是在一定層面之上的,,人們大多沿襲著言傳身教的俗規(guī),。根據(jù)地方志書與筆記小說,我們對明清的喪葬習俗慣制作一描述:
第一,,初終與報喪,。初終,又稱初喪,、始死,。在人疾病加重,行將不治時,,家人將其遷居正寢(正屋),,戒內(nèi)外人等,,不得驚擾。如果有遺言就錄于紙上,。臨終前,,給他買水沐浴。一般擦洗由同一性別的人來做,,所謂“男子不死于婦人之手,,女子不死于男子之手?!便逶⊥戤吘蛽Q上新衣,。氣將絕,將其抬到停尸的木板上,,在死者的口鼻上放上新棉花,,稱為“屬纊”。棉花如不動,,說明已咽氣,,這時家人才能大哭。給死者含飯(放幾粒米在死者口中),,富人含珠,,蓋上衾單。北方死者要帶打狗棒,,打狗棒用秫秸做成,,明朝北京在靈前的供飯盂中插七根這樣的打狗棒,清代遵化是納入死者之手,,接著用麻線將雙腳絆住,,俗稱“絆腳絲”。上述這些生人初終的措施都屬于“小殮”,。
在人剛死時,,點隨身燈,這種燈又稱“引魂燈”,,幫助亡者魂靈往生轉(zhuǎn)世,。《金瓶梅》第六十二回中,,“把李瓶兒用門板抬出,,停于正寢,下鋪錦褥,,上覆紙被,,安放幾筵香案,點起一盞隨身燈來,?!眴手魃泶┬⒎綇R中哭奠,,城居赴城隍廟,鄉(xiāng)居去五道廟,。在門口掛紙錢,,男左女右,根據(jù)死者年歲定掛紙錢的多少,,一歲一張,,明朝北京稱為“挑錢”。清朝遵化稱為“命紙”,。同時訃告親友,,稱為“報喪”。
第二,,寫殃榜與大殮,。延請陰陽先生定殮葬諸事。先是“山人批書”,,即陰陽先生根據(jù)亡者的生卒年月日時,,選擇入殮的時辰,以避煞神沖犯,。這一習俗明朝流行,,“陰陽家以死者年月,推煞神所在之日,,則舉家避之他所,,曰躲煞?!庇嘘P(guān)批書的細節(jié)《金瓶梅》中有生動的描述,,李瓶兒剛死,就請來陰陽徐先生批書,,“徐先生向燈下,,問了姓氏,并生辰八字,,批將下來:‘一故錦衣西門夫人李氏之喪。生于元祐辛未正月十五日午時,,卒于政和丁酉年九月十七日丑時,。今日丙子,月令戊戌,,犯天地往亡,,煞高一丈,本家忌哭聲,,成服后無妨,。入殮之時,,忌龍、虎,、雞,、蛇四生人,親人不避,?!苯又鴮懷臧瘢臧袷撬勒叩膽{據(jù),,也是靈柩運出城門的時間證明,。
大殮是喪禮中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是將死者從靈床轉(zhuǎn)殮入棺,,入棺時間一般是亡故后的第三日,。大殮時親友畢集,儀式莊重,。棺木一般人家早已備好,,棺木的材料根據(jù)家庭條件而定,明朝浙江新昌富室宦家用沙木,,中家棺用杉木,、松木,下家勉強有一個棺材就行,,不論材質(zhì),。清代河北遵化的棺木選材有自己的標準,—般來說,,南方民間棺材杉木為多,,北方主要用柳。在尸體入棺時有諸多民俗措施,,一是實用的防腐措施,,在棺材底部鋪上石灰、炭屑,,以吸水防止尸體的腐爛,。二是信仰物品,在棺材底部鋪墊物上放一塊七星板,,以超度亡魂,。在合上棺材蓋的同時,鼓吹鳴炮,,親友排列而送,,名為大殮。大殮之后,,棺木停在正廳,,接受親鄰的憑吊,。
第三,接煞與哭吊,。三朝接煞,,又稱“送三”,說人死后第三日必回煞,,人們在這天設(shè)靈位,,布置孝堂,寫魂幡,,請僧道在靈前念經(jīng),,超度亡靈,防止煞神的危害,。清代杭州有道士念度人經(jīng)一卷,,焚紙錢,然后拆去死者臨終床前的靈位,,道士打掃送出街心,。再以生雞蛋一個,加上鐵屑,、赤豆丟在門口,,這樣煞神見了就會離去。人們雖然名為接煞,,實際上是擔心煞神的到來明朝人躲煞,,清朝人接煞,“接三”的喪俗是清朝的新俗,。有的地方干脆叫“送三“送三之夕,,婦女步行送靈牌至五道廟”,在街上設(shè)位行禮,。
哭吊,,亡人的親友得到兇訊后,即時前來吊喪,。古禮吊喪者應變服前往,,不得穿著常服,明朝時發(fā)生變化,,南京人除同宗成員外,,由喪家給吊者送布,吊者“始制而服之”,,如果不送,就是應該服喪的人也穿著日常衣服前往,,還有一種是送孝帛,,這也是明朝新起的民俗,,陸容《菽園雜記》稱“今人有喪,翦帛以授吊客,,謂之發(fā)孝,。”大約京師人家發(fā)孝是為了多獲助喪的賻金,,江南人家發(fā)孝是為了招引送喪的人數(shù),。有一些士大夫家也行這一發(fā)孝儀式。在萬歷年間南京亦有“破孝送帛”之事,,前來吊唁者,,無論何人,“即贈以布或絹”,,有的甚至生平未見過一次面,,卻為了得到一塊孝帛,聞訊前來吊喪,。
明朝祭奠的習俗也發(fā)生變化,,過去吊客前來輸送財物助喪,主家自己主持祭祀,,現(xiàn)在是送點錢物的人有,,但沒有幫助喪葬的大筆饋贈,吊客“屠割羊豕,,崇飾果菰”在庭中代喪家致祭,。清朝吊喪習俗各地不盡相同,北京“有喪事家,,先來唁問,,開吊之日,奠分賻儀無論多寡,,從未有擾酒食者,,主人亦不預備?!碧旖?qū)氎媪滞わL俗卻大不同,,吊客走后,臨到吃飯時,,要派人分頭去請,,鼓樂迎接。北咸寧“初喪,,訃聞親友,,群往吊之。臨葬,賻儀相助,,必盛饌宴客,,否則訕笑?!泵髑宓跹浞謨蓚€階段,,先是得到兇訊后,前來“唁問”,,接著是葬前的先期“開吊”,。唁問時,只備辦香燭紙供,,前來叩拜,;開吊有古代助喪的含義,要送賻儀,,“親友醵錢為奠”,。

文章來源:網(wǎng)絡(luò) | 更新日期:2023-05-06 14:41